新疆沙湾市:狠抓示范 提升棉花经济发展

关键词: ‘三新’技术 机械 标准技术     2022-11-03 19:10:35 作者:张帅 李道忠 来源:中国农网          浏览数:

      新疆沙湾市位于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属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积温高,日照时间长,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棉花的光热资源和气候条件,是全国第一批60个优质棉花生产县之一。沙湾作为新疆最年轻的县级市,棉花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万亩以上,是北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皮棉产量一直稳定在25万吨以上。可以说,沙湾用占全国棉花4%种植面积贡献了全国约二十分之一棉花产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今年在农业农村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项目支持下,沙湾市开展了十万亩优质棉花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通过开展总结生产经验、推广“三新”技术、制定技术标准、发展新型主体、全程机械使用、发展智慧农业等“六招”,大幅提升了棉花生产技术水平。根据测产结果,十万亩优质棉花核心示范区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15%以上,亩均单产籽棉超过500公斤,较常规棉花种植增产40-50公斤,实现了“半吨棉”的目标。通过单品种植、单一采收以及打包式采棉机广泛使用,棉花一致性大幅提升,“三丝”明显减少。棉花品质的提升增强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效益,示范区棉花每公斤价格较往年提高0.2-0.3元,实现了棉花提质增效、棉农增产增收。
    总结生产经验  推广“三新”技术
    沙湾人对待棉花有种特殊的钟爱,因此常说 “在新疆只要有种棉花的地方,就有沙湾人在”,这为沙湾棉花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本世纪初开始,沙湾市棉花生产先后经历了三次飞跃,第一次从2005年开始,以四道河子镇下八户村采取土地互换为开端,逐步推动全市土地的规模化生产,膜下滴灌、干播湿出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第二次从2015年开始,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量涌现,定量播种机械、采棉机等先进农机具广泛使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增加土地产出效益;第三次从2019年开始,市里专门成立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北斗导航系统、物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棉花生产全程信息化管理。
     为更好地总结推广沙湾棉花生产的先进经验,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同志、农业合作社理事长们一起座谈、研讨,回首棉花产业二十余年的发展里程,凝练出了沙湾优质棉花生产技术模式——“沙湾模式”,具体表现为“六化”,即:规模化整地、组织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一体化盈利。
     聚焦优质棉花生产技术,沙湾市大力开展 “三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研究与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让“三新”技术推广走进田间地头,助力棉花生产省心、省时、省力。与中国棉花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中棉所最新研发的20多个棉花品种在沙湾进行试种筛选,经过比对,中棉113、中棉7700两个品种的棉花表现优异,品质达到“双30”标准,亩产在520公斤以上,实现了品质产量 “双提升”。大力开展棉花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筛选,在同一试验田块里组织15家国内大型农药企业52个农药品种参与田间效果“大比武”,不仅有防治抗药性棉蚜的单个药剂筛选,也有棉花病虫草害全程防控技术比拼,防治效果好坏一目了然,并邀请全市种棉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实地进行田间现场观摩,用实效激发棉农参与绿色防控的积极性。联合新疆农业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在全疆率先开展棉花“超宽膜”栽培模式——4.4米超宽地膜一膜十二行机采栽培模式示范,推广棉花超宽膜种植5万亩以上。通过一年种植,该项技术相较于传统的2.05米地膜表现出地温提高快,除草、保墒佳,节水增产效果明显等优势特性。
    制定技术标准 发展新型主体
    沙湾市紧盯优质棉花市场,充分发挥自治区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差别化政策优势,将品质提升嵌入棉花种植、管理、采收各环节,率先在全自治区提出棉花适宜品种“一主两辅”“六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加工)标准化生产等模式。在多年实践摸索的基础上,2013年市农技推广中心制定了自治区地方标准《机采早熟陆地棉栽培技术规程》(DB65/T3479-2013),建立了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种植模式和田间管理技术规程。今年市农技推广中心联合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新疆农业大学等单位,制定《中国高品质棉花可持续生产》T/CATEA001—2022团体标准,申报《4.4米超宽膜机采早熟陆地棉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明确优质棉花技术参数,为新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规范。
      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沙湾市全面实施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工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准入和退出机制,培优培强合作社为主的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目前,全市拥有农业专业化服务合作社821个,合作社成员近1.6万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8万多台(架)。为提升植保专业化合作社绿色防控技术水平,推进棉花病虫害科学防控,支持鼓励沙湾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申报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最终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入选首批全国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围绕打造棉花全产业链,加强与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沟通,组织众兴合力、文平、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建立国家棉花产业联盟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成为国内大型纺织企业棉花原料生产基地,有效建立供需两端利益共享连接机制,切实解决棉花产业发展中断链、短链难题,实现棉花质量效益“双提升”,增强棉花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竞争力。
    全程机械使用 发展智慧农业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动棉花犁地、播种、植保、施肥、收获全程机械化生产,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00%,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配合4.4米超宽膜种植,多个合作社对传统的播种机械进行改进,实现了一膜12行播种、铺管、覆膜一体化完成,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推进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在示范田安置了2000台太阳能照明式可降解诱蚜黄板和太阳能杀虫灯,通过性诱、灯诱等方式,棉铃虫、棉蚜等害虫就能自动投入“陷阱”,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在棉花采收关键时期,被称作“下蛋机”的大型采棉机得到广泛应用,一个个“棉蛋”整齐的排列在田边,由于棉花不再是散花采收,减少棉花中“三丝”含量,便于田间存放和拉运,提升棉花品质。
     沙湾市大数据中心将农业大数据融入棉花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棉花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开发土地数字化管理系统和优质棉质量溯源管理系统,建立棉花价格信息监测与发布机制,帮助棉农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相关信息和服务,为棉农生产销售提供信息数据支撑。积极拓展“互联网+”智慧农业引领工程,建设5个智慧农业物联网虫情测报示范点、2个水肥一体化示范田,开发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农机作业有效管理,推动棉花生产进入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今年疫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智慧农业系统帮助棉农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对棉田施肥、浇水和病虫害监测。棉花智能化施肥灌溉系统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监测,实时监测棉花水肥情况,通过手机就可以控制自动化灌溉系统,让棉花喝饱水、吃饱肥。农作物病虫害自动监测系统,实时反馈棉田中害虫发生种类、数量,依据气象资料精准预测发生高峰期,使病虫害防控更加科学、精准、有效。今年通过使用智慧农业系统,每亩棉花节省成本40元,亩均增产30公斤以上。